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正文内容

道德经结尾 道德经后一句话

一、道德经的四字成语

1.老子道德经的四字成语

【玄之又玄】

原文

《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功成不居】

原文

《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和光同尘】

原文

《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天长地久】

原文

《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功成身退】

原文

《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金玉满堂】

原文

《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2.道德经中的非四字成语

道三不着两

dào sān bù zháo liǎng

【解释】道:说话;着:接触到。说话三句有两句说不到地方。形容说话不着边际。

【出处】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苏王文》:“道三不着两,四下乱倡扬,取得经来唐三藏,再莫管他人瓦上霜。”

【结构】紧缩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

【近义词】无的放矢

【反义词】切中要害

【例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文杏又小,道三不着两的。莺儿一个人,不够服侍的,还要买一个丫头来你使。”

3.出自道德经的成语

1、自知之明【成语出处】《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成语含义】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透彻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多用于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智慧精髓】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

《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没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头脑,他说:“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自知之明来源于自我修养和自我慎独。

一个严于自省和自律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这一点,往往是比较难的,要求别人易,要求自己难。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进行准确定位。当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时,也正是进步的开始。

2、慎终如始【成语出处】《道德经》第64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成语含义】谨慎地做到最终,就像开始时一样,就不会有失败和差错。

指始终要谨慎从事。【智慧精髓】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为人处事不能善始善终,原因一般可以归结于两个方面。

首先,虎头蛇尾,开端和过程都很重视、谨慎,而到结尾处却放松了警惕和要求;其次,急于求成,开头和过程都很认真,眼看将要大功告成,杂念、欲望、贪念便起来了,患得患失,最终前功尽弃。“慎终如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既要严于律己,老老实实地将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后,又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始终保持平和、“虚静”的心态。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成功三要素:勤奋、坚持加心态。3、和光同尘【成语出处】《道德经》第56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成语含义】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智慧精髓】和光同尘,就是要含敛光耀,混同尘世,不要标新立异,不要过分张扬自己的特殊之处,融入社会,融入周围的环境。

要不在前也不在后,这样就能远离纷争和耻辱。“和光同尘”既是对外的处世,也是对内的修身。

大凡有道之君子,或德行高洁之士,必有一股清高之气,不愿与人和同,于是流于狂狷。狂者过之,狷者有所不及。

道家圣人处世,要的则是虽然怀和氏之璧,但是外面看过去却十分朴实,穿着普通的衣服。以及“光而不耀”,虽然有光芒,但是却不会那么耀眼,不会过于招摇。

这既是处世远祸的智慧,其实又何尝不是修行的一种境界呢? 4、知雄守雌【成语出处】《道德经》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成语含义】知刚守柔,比喻胸有主见而与人无争。

【智慧精髓】知雄守雌,是最为恰切、稳妥地对全面情况进行把握。老子不仅提倡“守雌”,关键更在于“知雄”。

“知雄”不是仗势欺人或“得理不让人”,而是知己知彼,对症下药;“守雌”不是被动地“任人欺凌”,而是处后、守柔、含藏、内敛。假装不知,实际上清楚;假装不行动,实际上是因还不能行动,或需要待机而动。

这才是真正的知雄守雌。5、多藏厚亡【成语出处】《道德经》第44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成语含义】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智慧精髓】在老子看来,寻求声誉、财物与顾全性命是相对不相容的。

过于爱名利必定要付出很大的消耗,越大的积藏必遭受越大的损失。多藏,就是指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

一个片面追求物质好处的人,一定会采用各种手腕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因不义而落入不利的因果,必将招致反噬。“多藏必厚亡”,并不仅仅指物资方面的损失,也指人的精力、人格、品德方面的损失。

贪求私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权欲等迷住心窍,攫求无已,终至纵欲成灾。6、祸福相依【成语出处】《道德经》第58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成语含义】祸能够生福,而福也能够生祸。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智慧精髓】祸能生福的原因,是当一个人处在危险或灾难的时刻,很认真地想求平安,并且能够深入地体会求得平安的道理,尤其是他能够心存畏惧恭敬,谨慎自己的言行。而福能生祸的原因,就是当人在居安的时候,不能够思危,而且还放纵自己奢侈逸乐的念头,言行举止骄傲懈怠,尤其多有处事轻率、态度傲慢,甚至欺侮别人的情形发生。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祸福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减变化,没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觉察到的。

7、天道好还【成语出处】《道德经》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成语含义】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智慧精髓】有一句非常流行的网络语: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这就是天道好还。事物发展到非常强力的状态之后,势必逆反,因为物极必反,所以不管不顾地将强力推行到底,一定是“不道”的行为,这种“不道”的行为就一定会很快衰亡、灭亡。

暴力必然引来暴力,只有用柔性的策略才能化解暴力。不要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对人要做到仁至义尽,不要逞强好胜,取得了成功不要居功自傲。

不要做过头之事,要有一份仁慈的心,以人为本,以和为贵。8、知足不辱【成语出处】《道德经》第。

二、道德经对社会的意义

问题一: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一)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随着工业革命的大潮,科学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极大地物质满足,然而,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一种掠夺式的开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引发诸如全球面暖,环境污染等问题。现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成为重中之重,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道德经》中就有“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述,“天人合一”,这也是道家思想在对待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出发点。它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提出了“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认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而现代生态学理论中有一条“在没有人类行为强烈干预的情况下,自然界通常都能够以它的最佳状态存在着,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和最高的效率,保持着最合理的发展速度和最长久的持续性。”①因而人应当爱护自然,保持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和谐关系,人的活动必然影响到环境,也必将通过环境反作用于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必须顺应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做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二)道家思想对现代科学的意义

安徽大学史向前教授针指出“(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的思想基础。道家哲学的自然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比其它任何古代哲学都可能更接近于现代物理学的微观和宏观领域中揭示出来的科学真理,道家所提倡的怀疑精神与直觉认识也是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的致思方法之一,被誉为最具魅力和自由创造力的现代思维方式。”②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类将自然规律加以合理的利用,转化成为生产力,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并推动了我们继续研究自然规律的热情,这一点,在道家思想里我们也能体会到古代道家的热爱自然,比如现在的生命科学也都是在到家的气功、养生、医药等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现代人也追求科学的养生之道,就是遵循自然规律,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它所提倡的形神兼养,正好符合现代医学上对于健康的定义,即身心健康,由此可见,道家思想具有科学性,有利于启示科学的研究。一直到今天,仍然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延续至今,当代人们对它的研究,有利于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家思想也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三)道家思想对现代经济的意义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道德经中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论述,这里就体现出一种“无为”的哲学思想,“自然无为”即顺应事物本来的发展规律,不要强制去干涉、改变事物的发展进程,这对于市场经济下的为政者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启示,在经济活动中,为政者不能过度的去干涉一些正常的经济活动,能够让经济体在市场中合理的竞争,以求得生存与发展,从而避免扰乱经济活动的规律,促进经济的繁荣。有人指出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老子的《道德经》也是一部管理书,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管理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很多企业家都把它奉为管理学经典,对于企业来说,“无为”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DD“软性管理”,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另一方面,道家提倡“为而不争”、“少私寡利”等思想,对这些思想的领会,有利于在市场经济下各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弊病的防治。这对于当前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有借鉴意义。

二、道家哲学对生命健康的启迪

追求生命健康包含两大方面,一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能够为生命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二是身体健康,强健的体魄能够真正体验生命的过程。道家思想的深刻之处体现它对人的......>>

问题二:老子的无为思想对现实社会有什么意义?首先,老子强调了生命的重要价值,“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十三章)即使遭受祸患,老子也认为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吾有身”。所以老子讲养生,自己也得长寿,庄子亦是如此。反观法家那些实干家、权术家们,如韩非、李斯,几乎都是死于非命。就从这一点上来说,老子的思想就有十分伟大的积极意义。第二,老子教会人们正确对待生活。生活无非就是成败得失,悲欢离合。在老子看来,一切都是道之所然。我既得道,心也自然,所谓成败,所谓悲欢,皆随他去,我自然,断不会有疯癫、轻生等过激之举。徐老师云:幸福=所得/所欲,所言甚是。老子让人们寡欲而不争,所欲便少,顺天而行,所得便多,如此何恐幸福不大呢!第三,老子教会人们善待他人。“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第二十七章)不仅要求人们善待他人,而且要求无声无息,不被人察觉,这样人人皆自然,社会也会和谐。第四,反对战争。在老子看来,战争就是人内心不和谐的产物。“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珐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第三十一章)在这段文字里,老子明确指出战争“有道者不处”:一个得道的圣人是不会发动战争的。即使是比圣人低一级的君子也是“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老子能提出这样的见解可见其对社会民生的关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微妙,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导致这些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过于强调功利,强调竞争。“无为”思想正是一剂良药。如何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呢?有人说是抑制欲望,而且认为禁欲是对道的坚守。事实并不见得是这样。老子反复强调道要求人顺应自然,欲望是人的自然属性,压抑甚至禁止欲望本质是在违反道的要求。所以还是应该从根本上入手,改变人的追求,使人们切实懂得自由舒畅的心境才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有如此人才能活的快乐幸福,社会才能安定和谐。最后用《道德经》的最后一句话结尾“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问题三:以道德经的观点来看,个人的努力有什么意义《道德经》和《圣经》都是真正的天书,如源头活水孵育人类,数千年如一日的陪伴,这天地间最深情的陪伴,即是真爱。

老子释迦说法时人心已难度化,至耶稣说法时人心已损坏(旧约先知耶利米书17:9说: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只能匹配更简明的法门,时至今日未知人之心神还能在否。如果说这个末法时期还有一普度众生最方便之门,那就是《圣经》,她同儒释道医武一样,都是最窄的门,能上道的人几近绝迹,圣经里简称“窄门”。

“你们要走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马太福音7:13-14)。耶稣对众人说:“你们要努力进窄门。我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却是不能。”――《圣经:新约路加福音》第13章24节。

能进入这个天道窄门的人凤毛麟角,多进入了狭义“窄门”,唯我独大坐井说天阔。本篇和《道德经和金刚经的秘密》都属于知识的窄门。人类演化的无量知识,轮回百世未必能穷尽。把知识联通,更是当今人类终其一生都入不了的窄门。于是有微弱如一t氏者,尝试把这汪洋大海的珍珠串起来,略示有缘,生命眨眼生灭,全凭这缘分与造化。一t氏是平凡人中的平凡人、生老病死的血肉臭皮囊,没有创造任何知识,一切知识从来不增不减恒常恒在。

佛道儒医武乃至上帝***,传递的真相只有一个,不是多个。老子、释迦、耶稣、穆圣等人名相各异,但心性同一。佛以有为法、世间法协助老百姓从下往上,循序渐进;老子则从上往下,从本体、道体、法界直入,协助老百姓成道,是最上等之法。老子传承的是神州文明,故老子直指众妙之门,站在无极界解说真相,非上上等根器不能解其意、证其道,所以古往今来翻译解读道德经者,无非俗文。耶稣传道时人心已坏,只能借、演、说道的“用”,所宣的博爱即为道之用。

佛从最基础的吃穿住行、生老病死、成住坏灭开始讲起,让老百姓了悟觉见现象界的无常无我,让普通人也能够蹒跚着进入超越生命的视角,实得真实道心而见性起修,最后证入本体、涅盘、无为、空而不空。老子是在无极界直接说真相。耶稣是取中间的“道用”方便当下时代,耶稣以本体之“用”说法,阐明本体所展现出来的“用”,道以“博爱”驻世无我无私普爱一切众,引导老百姓体会大天大地大自然――大我,从而体证道、上帝的伟大,然后回归上帝、回归***谓之“主”的世界。

《圣经》是上帝为适应人心变化,留世最方便之法。教人如何与源头(神、道)建立联系,按神指引的方式生活,所关心的都是一些实际的敬虔生活。用我们凡俗的话表达就叫非常接地气。只是今人越发聪明反被聪明误,自断慧命。我常回“用心生活”这四字的内涵――最简单的参考方式,就是圣经教化的生活。其实在《三脉七轮实修简法》一文里,相对大多数人而言精髓和真传只有一句话:“用心生活就有机会由慈悲证入大悲同体,后因慈航而得真实道心”。无论是人、是鬼、是佛、是魔、是神、是仙、是等等,这句话是一切的筑基和分水岭。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当你学会在一t氏草稿边角处捕捉只言片语时,你的学习乃至实修就升级了一个维次。

用心生活。用心的前提是要“知心”。知心的前提是“悟透心”。可想想,人们不但发现不了心,就常态的“浮躁心、无聊心、傲慢心、嗔痴心”都无法发现、看到、观见,离“用”心十万八千里。离用心尚且如此遥远,离慈悲心就有千万里了。离进入大悲同体的觉见更是天地之隔。再到慈航更是遥不可及。但,你读到上面这段话或许瞬间就已到达了。当你”用心”去发现了一朵花的美,一颗小草的美,一滴眼泪的美,一个悲伤的美,一个孩童的美........。你就开始了用心的生活,......>>

问题四:道家思想现在社会中具有什么意义看这篇论文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除了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和人类上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人类生存的危机,物质文明带来的严重异化,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道家的基本思想对现在社会多个领域以及方面带来启示,并指导人类更好更健康的发展,从而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如何保护生态平衡和自然的和谐,这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一大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我们来调适好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代化工业社会,新技术急剧更新、信息量的猛增,快节奏、高速度、环境的污染、竞争的加剧、破产与失业……使得人们整日处于精神高度紧张与疲劳之中,这就会破坏一个人的心理平衡,造成心理障碍,从而在社会上普遍地造成现代化的工业病,如各种不同程度的精神病、精神障碍、心脏病、高血压等等。老子哲学中所提出的主静说和庄子所提出的超脱说,所有这些思想都可以用来与人的心理修养相联系。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以“道”为世界的最后本原,所以称之为道家。道家创立于春秋后期,创始人为老子(生卒年月不详)。由于对“道”的理解不同,到战国中期,道家内部开始发生分化,形成老庄学和黄老学两大不同派别。前者的思想以《老子》《庄子》《列子》为代表,后者的思想以《管子》中的《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四篇,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经法》《原》《称》《十六经》4篇,以及《淮南子》为代表。

道家哲学影响到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哲学有时被一些非官方儒学的重要人物改造与继承,如汉代的杨雄、桓谭、王充等;有时为官方儒学所汲收,如宋明理学;曾经一度成为官方哲学或一时代的统治思潮,如汉初的黄老学和魏晋玄学。道家思想的精髓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致虚守静、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精髓

1、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庄子?齐物论》上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所以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而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老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根源于“道”,“道”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本原关系。比如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鱼在中国文化中是多子多财的象征,鱼每次排卵排出大量的卵以孕育生命,中国古人也希望多子多福,因此把鱼看做吉祥之物,深受民间喜爱。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化合而生万物。

2、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道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也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与协调,追求天人合一境界。比如俗语中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吃顺应时节、气候的食物对身体有益,反之不利,也是生活中人顺应自然规律的例子。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与和谐,顺应自然法则之发展。

3、致虚守静

道家追求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主张“返璞归真”,认为人要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因此,老子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式。《道德经》除了讲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还讨论了人自身的和谐问题,也就是人自身的内在和谐。

4、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讲的是社会生态观,老子理解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家提出的无为是因......>>

三、道德经最后一句话

道德经最后一句话如下:

道德经最后一句话是: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艰涩,它是中国最高的高山,老子或许是所有哲学家中最高寿的,思想也最透彻、孤绝、高深。《道德经》又是直白的,句句都是警句,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门,从哪一扇推入,都可见一番天地。

在鲁迅的《故事新编》里,《道德经》是老子出关时敷衍关官所写的讲义,成书不过一天半,因为是讲义,不免有些翻来覆去的车轱辘话。鲁迅虽是调侃,不过传说亦不太可信:关官在城头远远望见一股紫气,知道圣人要来,而刚好他又博学多识,问道于老子,老子便写了道德经交给他。

鲁迅是懂圣人的孤寒的,哪里遇得上这么多知音?干脆把关官写做俗人一个,让圣人继续孤独。于是在想象中,老子一边写,一边笑:你读不懂,我也不要你读懂,我只写给懂的人看。老子随手挥笔五千言,意义都在言外,就让后人在语言的迷宫里悟吧。读道德经若太执着于语言,是只见树叶而忽略了森林。

老子一向的主张是:退、守、弱、柔。保全了自己,于是立足不败之地。古代乱世多暴君暴民,暴君杀暴民,暴民杀暴君,你来我往,整个时代都受罪。这可说是老子思想产生的原因之一。

再回过头来看“为而不争”,其实包含了一种策略,因此后世也有军事家把它当做兵家的韬略来看,不争无用之争,乃至以弱胜强。当年红军打游击战的十六字,“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不能不说是得益于《道德经》的灵感。